只卖“山寨货”的意大利能逆袭出圈真多亏了TA们

这是时尚剧《意大利制造》的片头出现的话,也是传奇时尚编辑Franca Sozzani说过的名言。

对我们来说,时尚产业听起来挺高大上,四大时装周遥不可及,甚至还有点抽象。像Gucci、Versace、Armani这些大牌,也只能具象到每一件爆款单品上。可是在这些大牌名字的背后,有着从品牌建立,到支撑起整个时尚圈爱恨情仇的瓜啊……

所以,一帮意大利人,为了让人们知道这些故事,拍了部《意大利制造》。讲真,忙总追完觉得,这部剧真的很良心。

为了力求线%的服装都用了vintage,主创们说有些还特意跑到日本淘到的。Valentino的红裙子,Armani和模特们在酒吧合影,Vittorio Missoni的老工厂,真到让人怀疑是“昨日重现”。

至于里面的角色也可圈可点,主编Rita的原型,就是和时尚女魔头齐名的,意大利版Vogue主编Franca Sozzani。她的左膀右臂Irene扮演者是超模Greta Ferro,在转型演技派前,可是意大利品牌Armani美妆全球彩妆大使。对了,Greta因为在中国留过学,还起了个不大好记的中文名“赖求华“。电视剧里有一段,是赖秋华去采访意气风发的Armani先生,看着彩妆大使和Armani本人(演员扮演)交流,忙总差点出戏。

有人说《意大利制造》是意版《穿Prada的女魔王》,忙总认为这样的评价并不能完全体现这部剧描述的时尚世界。为了保命我就不多剧透了,还是把重点放在意大利的时尚行业上。电视剧以时尚教母Mariuccia Mandelli的品牌秀开场,倒叙的方式讲故事,那么我们也把时间退回20世纪,看看真正的“意大利制造”是如何开始的……

首先提醒一下各位姐妹,别看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起源地,米兰又是四大国际时装周之一,“Made In Italy”更是“手工、高端”的代表。在几十年前,这个国家可是被骂“山寨、抄袭”的差等生,对时尚开窍是真的又“浪”又“慢”。

差也是有原因的,因为刚开始时,意大利的时尚行业确实有点“无药可救”。它太看重自家1500年的皮革手工制作经验,忽视了创意的重要,做东西基本靠抄邻居法国的作业,于是沦为巴黎的加工车间。

本土的设计师对家乡也爱不起来,都跑到巴黎发展事业(谁让那边对漂亮衣服的需求更高呢)。Coco Chanel一生的死对头Elsa Schiaparelli,大家伙眼里“做衣服的意大利艺术家”,带头跑到巴黎和艺术家达利、玩跨界联名,做出了龙虾裙、眼泪裙的。

要说“Made In Italy”“翻身”的机会,应该是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。由于经济不景气法国高定业失了宠,人们更看重意大利流水线生产的服装。再者“马歇尔计划”的实施,意大利开始扶持本土设计师,也让国内的时尚行业有了逆袭的底气。

设计师里,以Germana Marucelli、 Mila Schn和Galitzine为代表的贵族大小姐,因为战争失去财富和地位,好在还有自小培养出的好品味,她们喜欢衣服,也知道怎么做出一套漂亮衣服,为了生计干起服装设计。

另一边,Gucci、Prada、Salvatore Ferragamo这些20世纪初,以皮具为生的家族品牌,得到了贵族名流们的“宠幸”,隐形凉鞋、竹节包啥的,刚问世就成了断货王,可以说相当风光。

可是在连电话都是稀罕物件的时代,没有电商、没有代购,这些高分国货没法让全世界都看到。当时有个叫Giovanni Giorgini的老哥,他在佛罗伦萨做着分销商,在国内专卖进口产品,看到了这个没人注意的商机。于是1947年,在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,Giovanni组织了一次“进步中的意大利”的展览,展出了国内造的玻璃、陶瓷、纺织、皮革产品。

这次试水成功,Giovanni很高兴,连忙向B.Altman百货公司建议,在意大利开个时装发布会,结果被狠狠拒绝了。没拉到金主爸爸,老哥也没想放弃,1951年2月,在佛罗伦萨的Villa Torrigiani大厅,他自己出资组织了意大利第一次高级时装展,参与展览的设计师包括大师Emilio Pucci和Fontana Sisters。而观众有多少呢,到场的只有8家买手(另一说法,这些买家是经过严格挑选的)。

还好他没放弃,在官方安排下,又在佛罗伦萨顶奢Palazzo Pitti皮蒂宫办了场时装秀。这次秀,终于轰动圈内,引来了无数记者来采访,让Bergdorf Goodman和Saks Fifth Avenue等美国大型百货公司的买手,争着下订单。再后来“Sala Bianca”变成意大利每年春秋两季,都会举办的服装商展。这位老哥,也成了公认的意大利时尚教父。

而除了前面种种,让意大利时尚崛起的另一功臣,应该算是电影行业。50年代意大利的电影行业,正处在巅峰时期。因为成本低、环境美,美国剧组跑来取景拍摄,特别是罗马,成为了“另一个好莱坞”。电影的好处是,带火了很多东西,Audrey Hepburn的《罗马假日》里入镜的场景,就因电影安利升级成了网红打卡地。

还有好莱坞明星们,工作外最大的消遣就是逛街剁手,更顺道把买来的衣服穿到电影里和红毯上,他们就是顶级带货王,于是意大利制造这么火起来了。

之后,随着时尚行业的逐渐成熟,为了保护设计人才,促进行业发展,1958年,意大利国家时装协会 (Camera Nazionale della Moda Italia)成立了。我们知道的米兰时装周,也是自那时候开始的。

至于时尚之都米兰,可有段“凄惨”的身世。米兰本来有佛罗伦萨和罗马的夹击,一个是时装秀发源地,一个是首都,都是“带资下场”的实力派。从1961年开始,米兰有了意大利版Vogue总部加持。后来凭着工业城市的优势,让一批新兴设计师Giorgio Armani 和Gianni Versace扎根。经过努力总算是C位出圈。

而产业完全成型时,基本也到70年代了,虽然此时仍然敌不过巴黎的时尚地位。但在慢吞吞的逆袭过程中,意大利也有前卫的设计师,比如针织大王Vittorio Missoni首创模特“真空”走秀,女模不穿胸衣的“壮举”比YSL还早一年。可惜因为当时思想保守,他的理念被“掐灭”在了萌芽阶段。不过,这并不能阻止意大利设计师们满世界浪,去收割粉丝。

看起来,“晚熟”的意大利,一路追着时尚前辈法国,离熬出头似乎总差那么一口气儿。然而,其实“两强并立”的局面,早就是命中注定。

这是时尚圈对意大利设计师的评价,通俗点说就是,别看意大利人爱玩、不靠谱,玩时尚他们是认真的。

Gucci、Prada、Salvatore Ferragamo这些20世纪初创立的老牌家族企业,本就是靠手工业发的家,Emilio Pucci,Valentino、Fendi、Armani等“后辈”,成长在中产阶级家也与传统的手工制造业有关系,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“根正苗红”的设计科班出身,所以,意大利做的衣服始终注意商业化和实穿感,而这也正是巴黎高定的短板。

巴黎的时尚以高定为主,无法批量生产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,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成了落魄贵族。相比之下作为巴黎曾经的“跟班”, 意大利制造虽然设计上明艳、华丽,价格却能照顾到更多时髦星人的钱包。

这样“接地气”,也恰恰帮女性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在6、70年代,女权还是个陌生的词儿,但现实是,工作中的女性比例,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,可她们在生活里,却严重受歧视,比如能不能穿裤子的问题(戳此链接可直达吃瓜)。女性想要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自由,只得用各种手段发声,其中就包括穿衣。职场女性们在着装选择上,试图用与男人相似的着装,来摆脱花瓶标签,表明自己与男性实力相当。

Armani先生的那句话,“优雅不是惹人注目,而是要被人铭记”,简单直接地表明了当时女性对时尚的态度。

他剪裁的Power Suit,宽出天际的直角肩让男人变得“strong”,女人拥有气场。简约、大气、优雅的设计理念,即便是今天仍是女强人首选。而在女性追求力量的时代,更是难得的走心设计。

再看看被Armani吐槽过“丑”的缪姨Miuccia,在70年代临危受命,当上Prada集团的掌门人。别看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,缪姨也有着成长的烦恼。她因为家族“重男轻女”总是被轻视,于是长大成了女权主义队伍中的“中坚力量”,一直帮女性发声,争取离婚权的女性里数她最高调(尽管她和老公的如胶似漆)。

接手Prada后,缪姨干脆拿作品说话:“我做任何事情就是为了让丑陋的东西变得吸引人。时尚建造了庸俗的美丽,那些中产阶级女性千篇一律的模样,我想撕毁她们。我的工作就是去发掘美在今天的真正含义。”

从这两位对设计的态度,各位姐妹大概就能看出,当年意大利的设计,被赋予了多重“使命” ,它不仅要好看实用,同时也成为了那个时代,女性为自己正名的方式之一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Made In Italy”想不火都太难。

在现实中,自70年代至今,我们对意大利大牌已不再陌生。CEO WORLD杂志统计过一波数据,意大利在2019年全球20个最时尚的国家中排名第一,法国位居第二,英国位居第三。而“意大利制造标签的价值,还在2019年创出2.11万亿美元天价。

可能有人会觉得,自家的牌子,都卖给了“歪果仁”,听起来不太意大利了呢?不过,时尚本不需要定义,就像Franca Sozzani说的,时尚没有法条,也没有规则。时尚的活力在于创造,至于哪里还会成为下一个“XX制造”,谁知道呢……

You May Also Like

More From Author

+ There are no comments

Add yours